經銷商,工業品企業的重要業務伙伴,可若要走進他們的世界,做到“知彼”,卻并不容易。
我、我的世界、整個世界,構成了經銷商的三個世界,明白它們各自的特點,以及轉換的條件,工業品銷售經理,你就能更好地服務經銷商,并引領經銷商,走在企業既定的戰略道路上。
1、我,經銷商即老板?
經銷商的公司再大,老板也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。這個地頭蛇,往往呈現很強的兩面性:幫助實現,或者嚴重阻礙企業實現既定戰略目標。成敗,似乎在經銷商老板的一人之中。
1)個體性差異大,你不能用同一個套路,去對待不同的經銷商。那些業績好的銷售人員,懂得企業政策、經銷商對策之間的分寸。
2)權威性的增強與削弱,這種平衡游戲,銷售人員有義務,去幫助經銷商老板完成轉型。制度、流程與規范,這種公司化經營帶來的權威性,要增強;而經銷商強烈的偏好,或者個性沖動,要適度削弱。
3)經銷商的胃口,常常在需要和需求之間模糊不清。需要,靠著廠家的政策與扶持,輕松打開一個市場,風險低,收益大。不少經銷商,在自己弱小時,占便宜的心態較重;而一旦自己做大了,吃定廠家的地頭蛇心態,也就暴露無遺。
而需求呢,則以終端客戶為靶心,政策、方案、幫扶,都要落實到終端客戶的價值提升上,不能視作經銷商的一種變相福利。
2、我的世界,定音合作關系
1)依靠,帶著信任,且相互依賴。企業依賴經銷商在地資源,比如人脈、生意圈子、就近服務,以及整合當地產業鏈資源的實踐能力。經銷商依賴企業的品牌、產品和服務,有效進入理想的市場或客戶。
依靠,合作關系的基調。從一開始的不對等,到后來的平等合作,企業通常吃虧在前、享受在后。算一筆賬:所吃的虧中,多少被經銷商私吞了,多少流進了目標客戶的開發與維護過程中?
2)參與,特別是在新產品、新服務、新客戶、新行業的組合業務中,經銷商的主動投入,顯得尤為重要??蛻粜畔ⅰ㈤_發跟進、談判介入、方案創新、執行到位,都能看出經銷商參與度的高低。
3)表達,經銷商如何理解與闡述他的要求,這是一個聽話聽音的藝術之旅。資淺,還是資深,工業品銷售經理的段位,也在此看分明。銷售經理,若對經銷商的核心業務,缺少獨特的看法、想法與做法,那經銷商的表達,就會帶著一股脅迫的味道。
有一個經銷商,他想成為當地行業的領頭羊,你如何理解他的表達呢?業務規劃、策略思路、執行創新,這三個點,也許就是你走入經銷商心中世界的契機。
3、整個世界,為客戶而戰
工業品渠道,必須借鑒快消品的重心下移,資源更多地靠近、服務與贏得終端客戶。如此一來,經銷商老板的“自我”,廠商合作的“你我”,就抵達了“我們的世界”這個終點站。
1)關系簡單
伸手要、動手做,再到協同作戰,隨著目標的契合,經銷商與企業的關系,越來越簡單了。
執行力階段,廠商關系瑣碎復雜,一件小事兒,會引發不少口舌之爭;策略磨合階段,廠商關系陰晴不定,業績達成與認同感是主宰;戰略融合階段,廠商關系在穩定中透出活力,雖難以達到,確屬夢寐以求。
2)紐帶堅韌
政策為輸入,業績為產出,若廠商關系只在這兩個節點上滯留,脆弱得經不起稍大的考驗,比如市場逆周期,或者對手太給力。
曾認識一個老牌經銷商,某個國際品牌10多年一直沒讓他賺到多少錢,可他仍不放棄,為何?他最看重這家企業每年1-2次的經銷商培訓,從中學到了做企業的思路和戰法,其他幾個代理品牌做的風生水起。他常說,“這家國際品牌教會我做好商業企業,其他品牌幫我賺現錢”。
當然,這也許是個特例。企業在商業層面之外,還能帶動經銷商成長,情感認同與文化感召的紐帶,也就編織的愈加緊密。
3)責任驅動
這幾年,汽車、機床、工程設備、機器人等行業,都在謀求后市場的新突破,來來回回地折騰,怎么也不見旺,有什么問題嗎?
戰略上唱高調的企業們,內心缺少那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,在降低成本、維修快捷、易用性提高、操作工培訓,這些吃力見效慢的環節上,不愿意投入太多,導致服務無法落地,最終打回賣產品的原形。
后市場戰略規劃中,經銷商扮演著重要角色,他們在客戶需求理解、本地服務、客戶關懷、資源整合,這些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處,企業一時半會兒根本無法替代。
經銷商容易看短期利益,對廠家看不見的戰略夢想,興趣不大。因此,尋找與培育有經營理想、社會責任感的經銷商同盟,才是后市場戰略成功邁出的第一步
經銷商的三個世界,僅靠自身的摸索,成長速度和效果不盡如人意,這也是國內經銷商群體形象有點灰色的一個主因吧。
企業的高層,銷售決策者,以及銷售經理,聯手謀劃,帶動經銷商由小入大,逐步擴展經營的視野,成為企業戰略落地的一根根強有力的樁。
從產業的“整個世界”,幫經銷商撐起一片“我的世界”,提升“我”的經營格調與心氣,這樣的帶動,難道不能對經銷商升級,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