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高清一区二区-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亚洲综合-毛片网站有哪些-最近2019中文字幕大全7|www.hyfjh.com

 
麥肯錫精英的10個工作習慣
來源:internet | 作者:安曉輝 | 發布時間: 2018-08-05 | 1277 次瀏覽 | 分享到:


麥肯錫有個解決問題 7 步法:


1.掌握真正的問題
2.對問題進行整理
3.搜集情報
4.提出假設
5.驗證假設
6.思考解決辦法
7.實行解決辦法


這是通用的解決問題框架,即便我們遇到陌生環境里的新問題,也可以使用它來開展工作。

但是框架本身并不能讓你真正有效地解決一個問題。

要想能夠運用某個框架快速解決問題,還需要打通一個關節:

通過練習,掌握高效使用框架的技能和習慣。


以下麥肯錫精英都在用的十個工作習慣,了解一下~

1
保持“從零開始”


麥肯錫解決問題流程的第一步,就是“從零開始”,找到真正的問題

所以我們必須要跳出問題的表象,避免直接反應式的處理模式,多考慮一下問題究竟是什么。

保持從原點出發的思考方法非常重要。因為如果搞錯了真正的問題,那么一切努力都將是徒勞的。


2
在“下雨”之前準備“傘”


這就是我們的成語“未雨綢繆”所提倡的習慣。但是這本書把它具體化、方法化了,我們更容易知道怎么做。


看看下面這張圖就清楚了:


“空”表示的是“如今處于怎樣的狀況”這一“事實”。如果“天空中全都是烏云,那么很快就會下雨”。

“雨”表示的是“如今的狀況表示怎樣的含義”這一“解釋”。也就是說,根據事實會得出何種結論。隨時可能下雨的狀況,得出如果被淋濕會影響心情的解釋。

“傘”表示的是在了解事實與解釋之后所應該實際采取的行動,也就是“解決辦法”。只要帶傘出門就不會被與淋濕。

3
保持 PMA


所謂 PMA(Positive Mental Attitude) ,指的就是時刻“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”。只為成功找方法,不為失敗找理由,將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完成工作上。

這個習慣開始的舉例比較容易引起員工的反感。不過殘酷的是,它是對的。

如果你是只有幾年工作經驗的年輕人,那么與上司的交流基本就是“認真服從”。這樣你工作的品質和效率都會得到提高

“真誠、正直、明朗的人”是無敵的。

或許有人認為,這豈不是和奴隸一樣嗎?

那說明他不理解“積極的態度,本身就有價值”這句話。



2011 年 08 月 29 日,馬云發內部郵件時說的話,也是一樣的邏輯:

剛來公司不到一年的人,千萬別給我寫戰略報告,千萬別瞎提阿里發展大計……誰提,誰離開!但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后,你講的話我一定洗耳恭聽。我們喜歡小建議小完善……我們感恩你的每一個小小的完善行動。

4
摸清上司的類型


在現實工作中,我們應該從中立的視角觀察上司屬于什么類型,然后做出相應的配合。這樣的話你的工作肯定會變得非常順利。

書里從兩個維度區分上司類型:性格和任務管理方式
  1、從性格上看,要識別上司是“情感型還是理智型”。

這種劃分,遵從的是 MBTI 當中的第三個性格維度。比如我的 MBTI 代碼是 INFP ,第三個字母是 F ,就是情感型的;第三個字母是 T ,就是理智型的。

如果你知道上司的 MBTI 測試結果,就很容易區分出來。如果不知道(大概率),就只能多多觀察他的行事風格來推測。

情感型的上司,直率、感情豐富、有氣勢、重視共鳴、容易感動,做決定時偏好感性,注重考慮人的感受。

和情感型的上司溝通,要著重情感表現,多使用引起情感共鳴的詞語


理智型的上司,自制、重視理論、準備周全、沉著冷靜、討厭借口和浪費時間;喜歡邏輯分析和推理,偏重以理服人;常常認為某些事情邏輯上怎樣就應該怎樣去做。你可能覺得他冷漠、不近人情。

跟這種類型的上司溝通,不用閑聊,不用套近乎,也不用表現你豐富的感情。這些不但沒卵用,還會降低他對你的評價。

開門見山、就事論事、邏輯清晰、有理有據,這是理智型上司喜歡的方式,轉變你和他溝通的方式,主動配合,是良策

  2、從任務管理方式看,要識別上司是“單獨型還是復合型”。

單獨型的上司,基本上會集中于一件工作,偏好以串行的方式管理任務,一件工作結束后才會開始另一件

在向單獨型上司匯報工作時,要注意集中在一件工作上進行商討和匯報。不要一會兒東一會兒西,那樣很容易引起他的憤怒。

復合型的上司擅長多任務并行,不怕被打斷,喜歡像八爪魚一樣同時搞定多件事情

遇見這種類型的上司,你盡管提問題,找他商量,他不會煩。但是,他很容易遺忘。你今天提過的事情,可能明天他就忘了。他處理的很多任務也很有可能不了了之。

在工作中,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類型。摸清上司的類型,就可以一邊發揮自己的長處,一邊配合上司的類型進行工作。

5
用“只占用您1分鐘時間可以嗎”
作為開頭


有一次,我的一個同事找我說:“老大,你有時間嗎?我想和你聊聊。”我說有啊,于是我們到會議時,他告訴我他要離職。

我好尷尬,沒有任何準備。還有一次,我想找另一個部門的同事討論一個架構設計問題,我走到他工位前說:“XX,你下午有時間嗎?”

他猛一抬頭,眼露警惕,生硬地問:“什么事?”

這是兩個很不好的開頭哦。如果你能把問題是什么、需要多少時間表達清楚,別人就比較容易配合你。



比如我那個要辭職的同事如果說,“老大,占用你10分鐘的時間,和你聊聊辭職的事情”。我就可以知道他要跟我說什么,可以安排時間來好好的聊。

比如我找別的部門同事討論架構問題,用“XX,有個CMS架構的問題,想占用你10分鐘時間討論一下,可以嗎?”這句話來開始,他就沒那么大反應了。

6
確認“委托人”的意圖


當我們接到一個任務時,一定要搞明白三件事:

1. 背景和意圖
2. 工作目的
3. 截止日期


這些都要在開始工作之前確認,在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后再安排工作時間。這樣工作效率和品質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。

另外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,也應該經常向上司確認工作的方向性,是否出現了偏差。

如果沒弄明白任務委托人的意圖就開始按自己的理解猛搞。結果往往是領導一句話,你的工作就要從頭再來

7
誘導對方自己找出共同點


像剛進大學、剛入職場、剛進新公司、剛加入某個群這些場景,都可能會讓你做自我介紹。你的介紹可能是這樣子:


“大家好,我是白娘子,請大家多多關照。”


請問,這樣的介紹有沒有用?

沒用啊。因為這個介紹里除了名字,沒別的信息,別人無法找到和你的共同點。

如果改成這樣:


“大家好,我是白娘子。家在杭州西湖邊,畢業于浙江大學,喜歡讀小說,李碧華的《青蛇》是我最喜歡的。我還喜歡川劇變臉,還喜歡瑜伽,還喜歡自己做糕點,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。”


是不是好多了?新的版本里,透露了個人的家鄉、母校、興趣愛好,構建了彼此連接的著陸點。這樣喜歡瑜伽的就可以找你聊瑜伽……


當你和別人因為某個共同點連接起來,接下來的交往就會比較自然順暢

8
將自己的主張放在疑問里


昨天在一個微信群里看到一個問題:

團隊里有個技術大牛,做的設計總是很難實現。可是他很堅持,誰說都沒用,怎么辦?


還有人問我:


領導是從業務線過來的,不懂技術。他的安排經常不合理,導致效率低下,我該怎么提醒他合適?直接說他會很不高興。


類似這種問題,我們在工作中天天都會碰到。習慣 26 提供了一個非常棒的方法,能讓我們妥妥地搞定這些問題。

這個習慣的思路就是:運用疑問和提問,引導對方自己看到結果

還是用書里的例子來講,我前面提的兩個問題,大家下來可以當做練習。把你想到的解決辦法,寫在本文后的留言里。



有個客戶提出問題:


“白色的杯子賣不動。怎么辦才好呢?”


你知道白色杯子在市場上競爭力很低,應該推出不同顏色的款式。如果你直接了當地說:


“很遺憾,我認為貴公司的白色杯子沒有市場需求。這些數據可以表明……”


聽到你這樣說,對方肯定會非常尷尬——因為他的工作被徹底否定了。

但如果你嘗試提出下列問題:

貴公司堅持生產白色的杯子很了不起,那么市場對白色杯子的反響如何?
顧客喜歡什么顏色的杯子?
現在銷量最好的杯子是哪一款?
如果您是顧客的話,想要什么樣的杯子?
您都在什么時候使用杯子?
您吃飯的時候經常喝什么?喝東西的時候使用什么容器?


把自己的意見和假設,融入其中,讓對方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。他往往能夠自己看到問題所在。

9
認可、共鳴、激勵


麥肯錫的“優秀上司”們具有三個共同點:

1. 認可部下
2. 與部下產生共鳴
3. 激勵部下


關于如何認可部下,我先摘錄原文:

要想最大限度地激發出部下的潛力,最好的方法就是“認可”部下。雖然與“稱贊”很相似,但實際上有很大區別。


所謂“認可”,指的是承認這個人的存在本身,了解這個人的過人之處。

而“稱贊”則應該在部下達成自己的期待時進行,也就是有條件限制的。

與有條件的“稱贊”相比,人們更重視承認自身存在的“認可”。一旦得到別人的認可,就很容易充滿干勁,并且能夠快速成長。使部下成長的上司,就是“認可”部下的上司。


這里對認可的描述,讓我聯想到對孩子的“無條件的愛”。所謂無條件的愛,就是你的愛不是因為某個條件滿足才發生。

比如孩子成績好,你愛他。孩子考試考砸了,你就不愛他,橫眉冷對棍棒相加。那你對孩子的愛,就不是無條件的,而是以成績好為條件的。孩子是感受不到你對他本身的愛的。

要知道,你愛的是孩子本身,而不是因為他做出了什么成果你才愛他。

同樣的,“認可”部下,關鍵在于讓部下知道,你是“認可”他的存在本身。

這真的好難,是嗎?

書里提供了一個方法,你可以試試:列出每一個部下的至少 10 個優點,將這些優點傳達給部下本人。


10
尋找良師


這里說的良師,對應英文里的 mentor 。他可能是這樣的人(符合一種或幾種):

1. 傾聽自己說話的人
2. 能夠俯瞰自己的人
3. 給自己提供靈感的人
4. 激發自己潛能的人
5. 給自己提供刺激的人
6. 提醒自己錯誤的人
7. 與自己一起思考假設和解決辦法的人


你一定要在職場中找一個自己的“良師”。他可以給你提供反饋,讓你更好地面對問題,更快地成長。


如果你看過《刻意練習》,一定知道反饋的重要性——沒有反饋,就沒有成長

在習慣 36 中,給出了良師應該符合的三個條件:

1. 不人云亦云
2. 直覺敏銳
3. 專業性強


然后還建議,最好不要找直接上司和前輩作為良師。我猜這是因為工作中有利益關系,容易失去客觀性。

曾經的上司或曾經的前輩,謙虛而且值得信賴的人是良師最佳人選。

不要擔心別人不愿意做你的良師。因為如果你們之間長時間地相互保持這種關系,你們的人生都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。

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鴻溝,有三種方法:

實踐!實踐!實踐!